<th id="7rdhb"></th><th id="7rdhb"></th><th id="7rdhb"><noframes id="7rdhb"><span id="7rdhb"></span>
<th id="7rdhb"></th>
<span id="7rdhb"><noframes id="7rdhb"><th id="7rdhb"></th>
<strike id="7rdhb"></strike>
<th id="7rdhb"></th>
<th id="7rdhb"><noframes id="7rdhb"><th id="7rdhb"></th>
<th id="7rdhb"><noframes id="7rdhb"><th id="7rdhb"></th>

    巧手花饃傳周禮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分享到:
    點擊次數:2026 更新時間:2019年06月27日10:58:22 打印此頁 關閉

    飲食 對于中國人而言,從來都不是為了簡單地果腹。從食材的獲取到烹飪的過程再到菜品的名稱、就餐的儀式,幾乎每一味食物都蘊含著我們民族的習慣、性格甚至思想和哲學。
    然而,民俗的流變、健康的理念、環境的影響、傳承的斷檔卻讓曾經的一些美食如今在餐桌上越來越難覓蹤跡了。從滿漢全席到徽州糕餅,從水席到盆菜,當美食的記憶漸行漸遠,遺憾的絕不僅僅是口腹之欲。
    清明節前后,渭北高原上的麥子,拔節瘋長。


    黃河以西二十里,陜西合陽縣護難村的行俊肖老人,一大早就起來和面,她應了客人的邀約,要制作一對老虎花饃,這是普遍流行于我國北方的,用面捏制的藝術品。


    行俊肖:你看這面,現在就是面光了,手光了,盆光了。這就達到了和面的要求了。面不好就做不了好活。這是一連貫的。


    面團在暖和的地方,餳三四十分鐘,水分完全滲入面粉的每一個分子當中。面筋發揮著它的作用,硬梆的面團,變得柔軟起來。行俊肖切出一小塊,放在左手掌心,用右手的小魚際揉搓著。


    記者:這工具也都是手邊上的東西?!
    行俊肖:嗯,不值錢,但又離不了。


    頂針、小梳子、鑷子、剪刀、筆帽……,日常的這些小物件,都成了行俊肖最趁手的工具。一塊塊不同大小的面塊,在行俊肖的手上,變成了一個個或圓或扁,形態各異的花饃零件。
    行俊肖對老伴說:趕緊燒火。老漢整天專門就是,火工,給我燒火。


    面,發上三五十分鐘,再上鍋蒸三五十分鐘,雪白的花饃出鍋。行俊肖戴上眼鏡,和好染料,一手端著饃,一手捏著畫筆:


    行俊肖:蒸饃做的再好,染得不好也不行,這就叫過渡色。深桃紅、淺桃紅、金黃色、黃色、皂綠色、淺藍的。


    半個小時后,一對插在大餛飩上的小老虎,出現在行俊肖的手中。形態俊俏可愛,麥香濃郁,撲鼻而來。


    上一條:六旬老太巧手捏花饃 下一條:年味,主要看民俗!泰山祈福喜饃饃,還你一個民俗年!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