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無饃不飽”之說。饃的名稱和制作方法極為古老,《周禮·天官·醯人》載有“羞豆之食,酡食糝食”。漢代鄭司龍注云:“酡食以酒為餅,民人用酵糟?!憋灱础罢麸灐?,古代“饃”的通稱,后來也稱饅頭。這段話告訴我們,以酒釀或酵子發面而蒸成的饃,在周代已經是宮廷和民間的美食了。而這種用酒曲做酵母發面蒸饃的古老方式在以鄉寧縣城為中心的地區保存得最為完整。鄉寧饃也由此而開發成一種既有古老歷史又有現代意味的商品,遠銷省內外,深受人們喜愛。
晉南人愛吃饃,也將饃做到了極致,尤其是在古代禮饃基礎上發展而起來的面塑,在民間叫面花,通俗的稱呼是花饃,更是將基于饃的這種民間藝術發展到登峰造極?;x是一種面食藝術,是黃河流域漢民族在歲時節日和人生禮儀等民俗中不可缺少的一樣物件,它深深地融入了當地群眾的生活之中?;x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宋代《東京夢華錄》等書中就詳細記載了當時東京汴梁城制作,出售各種面花藝術和民間習俗的情況。實際上比這更早,所以說花饃藝術是一種由風俗習慣久而積淀成的極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之所以世代相傳,進一步推廣而豐富,受到人們的喜愛與青睞,正是因為它所注入的世代文化的積淀和創作者沒有一絲一毫功利思想的熱情和才思,使得它成為一種源于民俗而高于民俗的樸素文化。
黃河流域的晉南大地,確切地說是以云丘山為中心的這片地區,是中國農業方明的發祥地之一,后稷教人稼穡的傳說就發生在云丘山腳下的稷山。長久以來晉南地區一直就是小麥的主產區之一,這一切都為花饃的產生、衍變、豐富與發展,奠定了天時地利的優越條件。隨著歲月的積累,到今天,花饃不僅沿襲了古代的一些民俗文化的特點,也不斷的花樣翻新,其內容豐富,色彩絢爛,造型眾多,無不使人眼花繚亂。在我們欣賞花饃稚拙簡樸的美的時候,對它的源頭會產生許多聯想。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一種花饃就是遠古文化的一個符號。我們不敢說全部,但只少敢說,在許多的花饃背后,都隱藏著一個令人深思的文化隱喻。
一、祭祀的演變:古代的人們,對千變萬化的大自然還不能科學的去理解,對神秘的自然力量無不充滿敬畏和恐懼。因而祭祀天地之間的萬物神靈,總是用自己認為最圣潔最美好的物品,比如美玉、比如青銅禮品,比如自己珍愛的家畜牛羊豬之類,其至不惜以自己同類的生命,這就是“人性”或“人殉”。隨著人類文明進程的發展,或者因為經濟條件的限制,人們從奢侈、殘忍的迷茫中慢慢地走了出來,漸漸地用經濟和文明的方式代替過去的祭祀儀式,比如用陶瓷、木制的禮器代替美玉和青銅,用面制的花饃代替實際的三牲或人牲,這應該是花饃最古老的起源之一,從中我們不難窺見古代祭祀的遺風。
在筆者的老家,人去世下葬時,往往要捏一面人,放進棺材中,我們是否可理解為古代“人殉”的遺風。在獻禮中有一種必不可少極為特殊的面塑,這就是油炸的“車輪子”。它所隱喻的意義極為明白,王公貴族用真的車馬陪葬,而一般百姓是難以企及的,用油炸的“車輪子”作為獻禮,正是表現了一種美好的寄托,其中演變的軌跡是一目了然的。舊時,村里生了小孩、滿月時,親戚朋友都要送或蒸或烤的一種很大的圓圈饃,在我們當地叫“牛囫圇”,在舉行慶賀儀式的時候,或真正地或象征地在小孩的脖頸上套一下。其中的隱喻,“囫圇”和“混沌”音近,民間傳說,混沌初開,盤古開天辟地,在這里的喻意就是混沌初開,一個新的生命誕生出來了。而這種“牛囫圇”的造型宛如一個精致的玉壁,古人以玉不同的造型,“方禮天,圓禮地”。圓形 “牛囫圇”的形狀不僅直接來源于古代的玉壁,而且也演襲了圓禮地的含義,地為陰,代表女性,禮地就是對誕生生命的母親女體的贊美。還有許多地方在不同的時令與場合,要蒸面牛、面羊、面豬、面雞等作為祭祀的花饃,其源于古代三牲的軌跡,更是十分明白了?;x中暗含古代祭祀的隱喻,不是作者的奇思妙想,而是中國民間文化千百年的演變中就一直存在的。從新疆土魯番阿斯塔娜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豬,據科學測定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年的歷史了。民間還有一個傳說,相傳三國孔明伐南蠻,在渡蘆江時忽遇狂風大作,機制的孔明隨即以面料制成人頭與牲禮模樣來祭拜江神,部隊得以安然渡江并順利平定南蠻。由此可見,花饃制作的歷史多么悠久,而其作為祭祀禮品的功能更是顯而易見的??上У氖腔x不能如玉、青銅、陶瓷那樣長久地保存,所以,我們今天很難窺見古時花饃的真容。
二、圖騰的遺存。古時的人們不能完全認識到人類從何而來,對人類的起源不能做出科學的解釋,因此不同的族群由于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喜好,演繹出本民族或本族群千奇白怪的原生神話,認定某種動物或植物就是自己的先祖,逐漸演變成一種形而上意義上的圖騰。直至今天,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龍就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圖騰。而回族則認為豬是自己的先祖,回民的不食豬肉則是這種文化圖騰的反映。在西南少數民族中,至今有依然認為蝴蝶是自己的先祖。而在印度,牛不像我國是奴役的對像,而是至高無上的神靈,這些都是文化圖騰的表現。文化圖騰,不僅存在于我國,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
文化圖騰在花饃中的隱喻也很普通。龍和鳳是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圖騰,它們不是自然中的實物,而是多種圖騰的融合與嫁接,而龍和鳳正是花饃這種民間藝術中最常見的藝術形象。當然我們不排斥后世賦于它們吉祥如意,男女婚合的多種含義,但是從根本上講,它們依然是古老圖騰的延續與發展。在我縣的雙鶴鄉南崖村的廟會上,我們可以見到獻食中有一種雙燕形狀的花饃,這也是古老圖騰的遺存。在我縣清明節上墳的獻食中有蛇饃饃、有刺魚魚、年饃中有豬頭,平時的花饃中有虎、有獅、有羊、有雞等等,類似的例子舉不勝舉,雖然今天我們不能完全地、準確地說出它們所象征的意義,但是追根究底,無法排除它們所包含的遠古文化圖騰的隱喻。
三、生殖崇拜的影子:在古代,人們把糧食的生產、家畜的興旺、人口的繁衍看得同等重要,原始的生殖崇拜是在人類發展的某個階段共有的信仰。生殖崇拜也是云丘山中和文化的一大主題,春日放野和挑花藍的古老民俗,對天然石祖和女陰的崇拜,無不突出了原始生殖崇拜的主題。而這一主題在花饃中的隱喻,更是普遍地存在著。
在山西和陜西的許多地方,過事的時候經常使用一種叫做“混沌”的禮饃,這里的“混沌”不同于眼下通稱的“餛飩”,它是一種圓形的碩大的禮饃,有的是素面,有的表面有裝飾物,每個大饃的頂部都有裂開的“嘴嘴”,還有的有裝飾的花沿。據考證,這種饃的形狀來自于女性的乳房,是母第社會生殖崇拜文化的一種遺存。寒食上墳饃中,最典型的是子柱和刺魚,子柱上盤單頭蛇或雙頭蛇,蛇與男性生殖系統有關,蛇狀具有人類繁衍的意味。而刺魚則與女性生殖系統有關,同樣暗含著生殖崇拜的隱喻。類似的例子還有女性生孩子時,親戚看望要送桃形花饃,這也是源自女性的乳房。而后來演變出來的壽桃,雖然離原本的意義遠了些,但關乎人類繁衍的本義仍然可以窺見一斑。上墳的同時還要敬獻后土,在我的家鄉只能用圓饃而不能用其它形狀的禮饃,這依然與后土是女性的象征,圓饃源自女性的乳房不無關聯。在筆者的老家,寒食節時要專為女孩子蒸一種叫做“花藍”的禮饃,看似沒有什么意義,探根追源起來,仍然與古老的生殖崇拜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人們常說,姑娘好比一朵花,表面看是以花比喻女孩子的美麗,實際上也包含著生殖崇拜的隱喻。古代的人們,常常把女性生殖器的形狀和功能與自然界中的花兒聯系在一起。在印度古代,也用蓮花象征女孩子性的生殖能力,代表多產、力量及生命的創造,同時也是豐然、神圣、不死的象征。中國也習慣稱小女孩子為含苞待發,把女人第一次性生活形象地稱作“開苞”。如此,就難怪花饃的裝飾上經??梢砸姷礁鞣N各樣的花兒了,比如傳統饃中的女兒鉆蓮,蓮生貴子,蜜蜂采花,蝴蝶戀花等等,無不包含著生殖崇拜的隱喻,隱隱約約向我們傳遞著古老的文化信息。
四、吉祥的祝福:隨著時光的發展,遠古的文化從人們的思維中慢慢地淡化出去,而只留下了絲絲縷縷的模糊記憶。而隨著文化的積淀與發展,民間花饃藝術也一層一層地累積上了各個時代不同的文化特征,注入了更繁雜更豐富的文化內涵。到了今天,古老文化信息在花饃中隱藏得愈來愈深,年輕的一代已經很難理解它們所包含的文化隱喻了。除了欣賞它的藝術美之外,更多的理解就是花饃所隱喻的吉祥的祝福這種普通的價值了。其實表達吉祥祝福這種文化隱喻在花饃這種民間藝術中古已有之,只是在其它內涵慢慢消褪的同時,這種內涵就日漸地凸現了出來,被人為地放大了。
在傳統的婚俗中,新人的洞房中要放置一對石榴肖形饃,在其它的歲時節日和人生禮義中,這種石榴饃也不乏見,石榴多子,中國古代的人們崇尚多子多福,賦于石榴這種多子,生命力強的自然物以神性,使其發展成為多子多福的象征物,寄托了人們美好的愿望。諸如蓮子,也是與此相同的內含。而花饃中的佛手則是利用諧音,表達了人們對“福壽”的斯盼和祝愿。而年節中經常出現的花饃“棗山”,則是達了風調雨順,米面成山的美好愿望。由隱喻生殖崇拜而演變出今天孩子滿月的桃形饃,和老人壽誕時的壽桃饃,則是表達了人們逃避災難,一生平安和期盼,老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的良好愿望?!段饔斡洝分型跄改锬锏捏刺視?,對這種禮俗的蔓延和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我們說以龍和鳳為主體的花饃,不僅隱喻了古才的圖騰文化,也包含著一種美好的祝福。龍與鳳凰的配合、對應、互補的情形,廣泛流行于民眾之間,在不地域、不同民族的習俗之中均有反映,其寓意多是陰陽和諧,婚戀美滿,求吉祈福。牡丹花象征富貴,鴛鴦鳥象征白頭諧老,美滿姻緣,喜鵲登枝寓意報喜,獅虎則是精神和力量的象征,仙鶴喻意長壽,魚兒象征年年有余,這些反映到花饃這種民間文化藝術中,無不隱喻著人們美好的意愿和吉祥的祝福。至于普遍流行于晉南地區的年節禮饃“棗花”饃,盡管有人說其含有“早早化育”的含義,但從其與道教太極圖陰陽魚相似的形狀與圖案看,我更愿相信它就是道教文化在花饃藝術中的體現。我們應該知道,道教是我國原生的宗教,而春節所供拜祭拜的神靈,除了我們的祖先之外,幾乎全部都是廣義道教中的神靈。
五、遠古農耕的光芒:說到花饃這種古老的民間文化藝術,我就不能不想到一個流傳在漢民族中間特殊的古老節日,這就在正月二十三日的添倉節。添包節時興面塑,在作者老家一帶,每到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用黍面捏制谷倉、狗狗、牛馬豬雞,十二屬性,勞動場面如打場、碾米、磨面、犁地等等,五花八門,無所不有。而其最占主導地位的花饃,就是十分逼真的“谷穗”饃。到了晚上,添置燈油,點火上燈,整個村莊,燈光閃爍,人影綽約,神秘而又熱鬧,給人留下難以磨來的記憶,其中反映了人們渴盼豐收,渴盼安寧,渴盼幸福的美好愿望。
這種面塑也是花饃的一種體現,但我看重的不是它的樣式,而是它的材質——黍面(在縣城一代用谷面)。黍子是我國古老的食用作物,又稱“糜子”或“稷”。有人說稷是谷子,還有人說稷是高梁,據我的理解,稷應該是古代人們對殼類食用作物,包括谷子、黍子、高梁的統稱,難怪添倉節占主要地位的花饃是谷穗,其材質是黍面或谷面了。而這個“稷”正是后稷的稷,也是稷山的稷,由此可以看出,后稷“教人稼穡”的主要農作物不是小麥,不是稻子,也不是玉米,而是稷,也就是黍子、谷子、高梁等。由此不難看出,我國古老的食用作物就是今天已經很少種植的黍子、谷子類。有意思的是,在作者出生的山村里,前些年出土了一盤“小眼石磨”,哪個年代難以確定,但是,由此可以推斷出在當時有沒有小麥不敢確定,而玉米這種大顆粒的食用作物是肯定還沒有出現的。所以,我們可以說,添倉節保留下來的以黍面為材質的這種“花饃”,比以小麥為材質的花饃肯定要早得多。這種習俗在晉南地區的保留,也折射出以云丘山、稷山為中心的這片區域早期農耕文明的光芒,也許這正是花饃這種民間藝術的源頭。雖然這只是我的猜測,單我將其單列出來,就是希望引起研究花饃藝術專家學者的注意,以期發掘其隱含更多更深的喻義,幫助人們更好地關注這種民間藝術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
節日與風俗,是人類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積淀物,從某種角度上講,它反映了人類文明的進程。而依附于歲時節日和人生禮儀產生、演變、發展到今天的花饃藝術,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識,造型語言的綜合凝聚物,它傳遞的是遠古文明的信息,是解讀傳統文化極具價值的符號,其中暗含著我們了解歷史、認識歷史生動活潑的文化隱喻?;x藝術使民間習俗成為一種充實的文化,而發展變化的民間習俗又為花饃的發生和發展提供了土壤和空氣,最終使民間藝術和民間習俗成為一種文化整體。各式各樣的花饃,追根究底,都有它特定的含義,這種含義又都有鮮明的文化指向和表述文式。所以,我們說研究花饃這種民間藝術,就是打開了一扇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窗口?;x在時令節日和人生禮儀中,雖然是以“食”的面目出現的,但是它已經遠遠地超越了食用的價值,人們賦于它更多的文化和宗教的意味,從而成為一種研究傳統文化鮮活的資料。這是每個愛好和研究這種民間藝術的人,都應該十分注意的。饃是山西的特色面食,山西南部的人愛吃饃,素有“無饃不飽”之說。饃的名稱和制作方法極為古老,尤其晉南用酵子蒸饃,最為古遠?!吨芏Y·天官·醯人》載有“羞豆之食,酡食糝食”。漢代鄭司龍注云:“酡食以酒為餅,民人用酵糟?!憋灱础罢麸灐?,古代“饃”的通稱,后來也稱饅頭。這段話告訴我們,以酒釀或酵子發面而蒸成的饃,在周代已經是宮廷和民間的美食了。而這種用酒曲做酵母發面蒸饃的古老方式在以鄉寧縣城為中心的地區保存得最為完整。鄉寧饃也由此而開發成一種既有古老歷史又有現代意味的商品,遠銷省內外,深受人們喜愛。
晉南人愛吃饃,也將饃做到了極致,尤其是在古代禮饃基礎上發展而起來的面塑,在民間叫面花,通俗的稱呼是花饃,更是將基于饃的這種民間藝術發展到登峰造極?;x是一種面食藝術,是黃河流域漢民族在歲時節日和人生禮儀等民俗中不可缺少的一樣物件,它深深地融入了當地群眾的生活之中?;x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宋代《東京夢華錄》等書中就詳細記載了當時東京汴梁城制作,出售各種面花藝術和民間習俗的情況。實際上比這更早,所以說花饃藝術是一種由風俗習慣久而積淀成的極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之所以世代相傳,進一步推廣而豐富,受到人們的喜愛與青睞,正是因為它所注入的世代文化的積淀和創作者沒有一絲一毫功利思想的熱情和才思,使得它成為一種源于民俗而高于民俗的樸素文化。
黃河流域的晉南大地,確切地說是以云丘山為中心的這片地區,是中國農業方明的發祥地之一,后稷教人稼穡的傳說就發生在云丘山腳下的稷山。長久以來晉南地區一直就是小麥的主產區之一,這一切都為花饃的產生、衍變、豐富與發展,奠定了天時地利的優越條件。隨著歲月的積累,到今天,花饃不僅沿襲了古代的一些民俗文化的特點,也不斷的花樣翻新,其內容豐富,色彩絢爛,造型眾多,無不使人眼花繚亂。在我們欣賞花饃稚拙簡樸的美的時候,對它的源頭會產生許多聯想。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一種花饃就是遠古文化的一個符號。我們不敢說全部,但只少敢說,在許多的花饃背后,都隱藏著一個令人深思的文化隱喻。
一、祭祀的演變:古代的人們,對千變萬化的大自然還不能科學的去理解,對神秘的自然力量無不充滿敬畏和恐懼。因而祭祀天地之間的萬物神靈,總是用自己認為最圣潔最美好的物品,比如美玉、比如青銅禮品,比如自己珍愛的家畜牛羊豬之類,其至不惜以自己同類的生命,這就是“人性”或“人殉”。隨著人類文明進程的發展,或者因為經濟條件的限制,人們從奢侈、殘忍的迷茫中慢慢地走了出來,漸漸地用經濟和文明的方式代替過去的祭祀儀式,比如用陶瓷、木制的禮器代替美玉和青銅,用面制的花饃代替實際的三牲或人牲,這應該是花饃最古老的起源之一,從中我們不難窺見古代祭祀的遺風。
在筆者的老家,人去世下葬時,往往要捏一面人,放進棺材中,我們是否可理解為古代“人殉”的遺風。在獻禮中有一種必不可少極為特殊的面塑,這就是油炸的“車輪子”。它所隱喻的意義極為明白,王公貴族用真的車馬陪葬,而一般百姓是難以企及的,用油炸的“車輪子”作為獻禮,正是表現了一種美好的寄托,其中演變的軌跡是一目了然的。舊時,村里生了小孩、滿月時,親戚朋友都要送或蒸或烤的一種很大的圓圈饃,在我們當地叫“牛囫圇”,在舉行慶賀儀式的時候,或真正地或象征地在小孩的脖頸上套一下。其中的隱喻,“囫圇”和“混沌”音近,民間傳說,混沌初開,盤古開天辟地,在這里的喻意就是混沌初開,一個新的生命誕生出來了。而這種“牛囫圇”的造型宛如一個精致的玉壁,古人以玉不同的造型,“方禮天,圓禮地”。圓形 “牛囫圇”的形狀不僅直接來源于古代的玉壁,而且也演襲了圓禮地的含義,地為陰,代表女性,禮地就是對誕生生命的母親女體的贊美。還有許多地方在不同的時令與場合,要蒸面牛、面羊、面豬、面雞等作為祭祀的花饃,其源于古代三牲的軌跡,更是十分明白了?;x中暗含古代祭祀的隱喻,不是作者的奇思妙想,而是中國民間文化千百年的演變中就一直存在的。從新疆土魯番阿斯塔娜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豬,據科學測定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年的歷史了。民間還有一個傳說,相傳三國孔明伐南蠻,在渡蘆江時忽遇狂風大作,機制的孔明隨即以面料制成人頭與牲禮模樣來祭拜江神,部隊得以安然渡江并順利平定南蠻。由此可見,花饃制作的歷史多么悠久,而其作為祭祀禮品的功能更是顯而易見的??上У氖腔x不能如玉、青銅、陶瓷那樣長久地保存,所以,我們今天很難窺見古時花饃的真容。
二、圖騰的遺存。古時的人們不能完全認識到人類從何而來,對人類的起源不能做出科學的解釋,因此不同的族群由于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喜好,演繹出本民族或本族群千奇白怪的原生神話,認定某種動物或植物就是自己的先祖,逐漸演變成一種形而上意義上的圖騰。直至今天,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龍就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圖騰。而回族則認為豬是自己的先祖,回民的不食豬肉則是這種文化圖騰的反映。在西南少數民族中,至今有依然認為蝴蝶是自己的先祖。而在印度,牛不像我國是奴役的對像,而是至高無上的神靈,這些都是文化圖騰的表現。文化圖騰,不僅存在于我國,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
文化圖騰在花饃中的隱喻也很普通。龍和鳳是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圖騰,它們不是自然中的實物,而是多種圖騰的融合與嫁接,而龍和鳳正是花饃這種民間藝術中最常見的藝術形象。當然我們不排斥后世賦于它們吉祥如意,男女婚合的多種含義,但是從根本上講,它們依然是古老圖騰的延續與發展。在我縣的雙鶴鄉南崖村的廟會上,我們可以見到獻食中有一種雙燕形狀的花饃,這也是古老圖騰的遺存。在我縣清明節上墳的獻食中有蛇饃饃、有刺魚魚、年饃中有豬頭,平時的花饃中有虎、有獅、有羊、有雞等等,類似的例子舉不勝舉,雖然今天我們不能完全地、準確地說出它們所象征的意義,但是追根究底,無法排除它們所包含的遠古文化圖騰的隱喻。
三、生殖崇拜的影子:在古代,人們把糧食的生產、家畜的興旺、人口的繁衍看得同等重要,原始的生殖崇拜是在人類發展的某個階段共有的信仰。生殖崇拜也是云丘山中和文化的一大主題,春日放野和挑花藍的古老民俗,對天然石祖和女陰的崇拜,無不突出了原始生殖崇拜的主題。而這一主題在花饃中的隱喻,更是普遍地存在著。
在山西和陜西的許多地方,過事的時候經常使用一種叫做“混沌”的禮饃,這里的“混沌”不同于眼下通稱的“餛飩”,它是一種圓形的碩大的禮饃,有的是素面,有的表面有裝飾物,每個大饃的頂部都有裂開的“嘴嘴”,還有的有裝飾的花沿。據考證,這種饃的形狀來自于女性的乳房,是母第社會生殖崇拜文化的一種遺存。寒食上墳饃中,最典型的是子柱和刺魚,子柱上盤單頭蛇或雙頭蛇,蛇與男性生殖系統有關,蛇狀具有人類繁衍的意味。而刺魚則與女性生殖系統有關,同樣暗含著生殖崇拜的隱喻。類似的例子還有女性生孩子時,親戚看望要送桃形花饃,這也是源自女性的乳房。而后來演變出來的壽桃,雖然離原本的意義遠了些,但關乎人類繁衍的本義仍然可以窺見一斑。上墳的同時還要敬獻后土,在我的家鄉只能用圓饃而不能用其它形狀的禮饃,這依然與后土是女性的象征,圓饃源自女性的乳房不無關聯。在筆者的老家,寒食節時要專為女孩子蒸一種叫做“花藍”的禮饃,看似沒有什么意義,探根追源起來,仍然與古老的生殖崇拜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人們常說,姑娘好比一朵花,表面看是以花比喻女孩子的美麗,實際上也包含著生殖崇拜的隱喻。古代的人們,常常把女性生殖器的形狀和功能與自然界中的花兒聯系在一起。在印度古代,也用蓮花象征女孩子性的生殖能力,代表多產、力量及生命的創造,同時也是豐然、神圣、不死的象征。中國也習慣稱小女孩子為含苞待發,把女人第一次性生活形象地稱作“開苞”。如此,就難怪花饃的裝飾上經??梢砸姷礁鞣N各樣的花兒了,比如傳統饃中的女兒鉆蓮,蓮生貴子,蜜蜂采花,蝴蝶戀花等等,無不包含著生殖崇拜的隱喻,隱隱約約向我們傳遞著古老的文化信息。
四、吉祥的祝福:隨著時光的發展,遠古的文化從人們的思維中慢慢地淡化出去,而只留下了絲絲縷縷的模糊記憶。而隨著文化的積淀與發展,民間花饃藝術也一層一層地累積上了各個時代不同的文化特征,注入了更繁雜更豐富的文化內涵。到了今天,古老文化信息在花饃中隱藏得愈來愈深,年輕的一代已經很難理解它們所包含的文化隱喻了。除了欣賞它的藝術美之外,更多的理解就是花饃所隱喻的吉祥的祝福這種普通的價值了。其實表達吉祥祝福這種文化隱喻在花饃這種民間藝術中古已有之,只是在其它內涵慢慢消褪的同時,這種內涵就日漸地凸現了出來,被人為地放大了。
在傳統的婚俗中,新人的洞房中要放置一對石榴肖形饃,在其它的歲時節日和人生禮義中,這種石榴饃也不乏見,石榴多子,中國古代的人們崇尚多子多福,賦于石榴這種多子,生命力強的自然物以神性,使其發展成為多子多福的象征物,寄托了人們美好的愿望。諸如蓮子,也是與此相同的內含。而花饃中的佛手則是利用諧音,表達了人們對“福壽”的斯盼和祝愿。而年節中經常出現的花饃“棗山”,則是達了風調雨順,米面成山的美好愿望。由隱喻生殖崇拜而演變出今天孩子滿月的桃形饃,和老人壽誕時的壽桃饃,則是表達了人們逃避災難,一生平安和期盼,老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的良好愿望?!段饔斡洝分型跄改锬锏捏刺視?,對這種禮俗的蔓延和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我們說以龍和鳳為主體的花饃,不僅隱喻了古才的圖騰文化,也包含著一種美好的祝福。龍與鳳凰的配合、對應、互補的情形,廣泛流行于民眾之間,在不地域、不同民族的習俗之中均有反映,其寓意多是陰陽和諧,婚戀美滿,求吉祈福。牡丹花象征富貴,鴛鴦鳥象征白頭諧老,美滿姻緣,喜鵲登枝寓意報喜,獅虎則是精神和力量的象征,仙鶴喻意長壽,魚兒象征年年有余,這些反映到花饃這種民間文化藝術中,無不隱喻著人們美好的意愿和吉祥的祝福。至于普遍流行于晉南地區的年節禮饃“棗花”饃,盡管有人說其含有“早早化育”的含義,但從其與道教太極圖陰陽魚相似的形狀與圖案看,我更愿相信它就是道教文化在花饃藝術中的體現。我們應該知道,道教是我國原生的宗教,而春節所供拜祭拜的神靈,除了我們的祖先之外,幾乎全部都是廣義道教中的神靈。
五、遠古農耕的光芒:說到花饃這種古老的民間文化藝術,我就不能不想到一個流傳在漢民族中間特殊的古老節日,這就在正月二十三日的添倉節。添包節時興面塑,在作者老家一帶,每到正月二十三,家家戶戶用黍面捏制谷倉、狗狗、牛馬豬雞,十二屬性,勞動場面如打場、碾米、磨面、犁地等等,五花八門,無所不有。而其最占主導地位的花饃,就是十分逼真的“谷穗”饃。到了晚上,添置燈油,點火上燈,整個村莊,燈光閃爍,人影綽約,神秘而又熱鬧,給人留下難以磨來的記憶,其中反映了人們渴盼豐收,渴盼安寧,渴盼幸福的美好愿望。
這種面塑也是花饃的一種體現,但我看重的不是它的樣式,而是它的材質——黍面(在縣城一代用谷面)。黍子是我國古老的食用作物,又稱“糜子”或“稷”。有人說稷是谷子,還有人說稷是高梁,據我的理解,稷應該是古代人們對殼類食用作物,包括谷子、黍子、高梁的統稱,難怪添倉節占主要地位的花饃是谷穗,其材質是黍面或谷面了。而這個“稷”正是后稷的稷,也是稷山的稷,由此可以看出,后稷“教人稼穡”的主要農作物不是小麥,不是稻子,也不是玉米,而是稷,也就是黍子、谷子、高梁等。由此不難看出,我國古老的食用作物就是今天已經很少種植的黍子、谷子類。有意思的是,在作者出生的山村里,前些年出土了一盤“小眼石磨”,哪個年代難以確定,但是,由此可以推斷出在當時有沒有小麥不敢確定,而玉米這種大顆粒的食用作物是肯定還沒有出現的。所以,我們可以說,添倉節保留下來的以黍面為材質的這種“花饃”,比以小麥為材質的花饃肯定要早得多。這種習俗在晉南地區的保留,也折射出以云丘山、稷山為中心的這片區域早期農耕文明的光芒,也許這正是花饃這種民間藝術的源頭。雖然這只是我的猜測,單我將其單列出來,就是希望引起研究花饃藝術專家學者的注意,以期發掘其隱含更多更深的喻義,幫助人們更好地關注這種民間藝術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
節日與風俗,是人類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積淀物,從某種角度上講,它反映了人類文明的進程。而依附于歲時節日和人生禮儀產生、演變、發展到今天的花饃藝術,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識,造型語言的綜合凝聚物,它傳遞的是遠古文明的信息,是解讀傳統文化極具價值的符號,其中暗含著我們了解歷史、認識歷史生動活潑的文化隱喻?;x藝術使民間習俗成為一種充實的文化,而發展變化的民間習俗又為花饃的發生和發展提供了土壤和空氣,最終使民間藝術和民間習俗成為一種文化整體。各式各樣的花饃,追根究底,都有它特定的含義,這種含義又都有鮮明的文化指向和表述文式。所以,我們說研究花饃這種民間藝術,就是打開了一扇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窗口?;x在時令節日和人生禮儀中,雖然是以“食”的面目出現的,但是它已經遠遠地超越了食用的價值,人們賦于它更多的文化和宗教的意味,從而成為一種研究傳統文化鮮活的資料。這是每個愛好和研究這種民間藝術的人,都應該十分注意的。